2008年9月1日星期一

推出”推荐阅读“专栏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看书看报让我极度痴迷。

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从本家一位堂叔那里找到了很多诸如《杨家将》、《小将呼延庆》之类的白话小说,也管不了那些不认识的字词,囫囵吞枣地看了起来,却也颇为起劲。后来借了同学的一本《窦尔敦传奇》(隐约是这个书名),忍不住在课堂上看了起来,结果被老师抓了个正着。还好上的是语文课,而我的语文成绩又一贯很好。老师很有耐心的引导我,“你看小说是看情节呢还是为了学习一些好的词句和描写呢?”虽然我当时不知道注重情节和学习词句有什么不一样,但听老师的意思好像是“学习词句和描写”要好一点,于是就回答了老师是“学习词句和描写”。老师这个回答很是满意,在教育我要注意安排课外阅读和课堂学习的时间之后,她老人家把小说还给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在课堂上看小说,也是第一次被老师抓现行。到以后上初中、高中及至大学,我还是不断地在课堂上看小说,但随着技巧的不断提高,被老师逮住的次数越来越少。

小学那会主要看的主要是章回体的历史小说,附带一些童话和民间故事。到了初中,便对武侠小说越来越感兴趣。邻桌有一个女生,她哥哥经常会租一些小说回家看,于是她也经常会带一两册到班上看看。知道我喜欢,她也经常会把小说揭给我看,但经常是没等我看完,她哥哥就要拿书去还了,结果我看得都是有头没尾,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在那段阅读来源有限的时间里,即便都是“残本”,我依然看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那个女同学叫“小芸”,名字很漂亮。上了高中,家里在经济上放的比较松,我手头有了有限的一点闲钱。于是我便跑遍了整个小镇,从老街、一中到文化宫,几乎熟识了全部的租书摊点。看的书也开始有了选择性。刚开始时金庸、古龙和卧龙生,后来也看萧逸、柳残阳、温瑞安和云中岳,到黄易之后就基本上无书可看了。高一一个学年下来,书摊上的基本上看完了,而我的学习成绩也基本上见底了。除了语文这个传统优势科目之外,诸如英语、数学、物理等科目倒着数已经开始进入前列了。这种阅读数量和学习成绩负相关的现象或许就是阅读是重“情节”还是重“词句”的区别所在。

大学里开始接触网络,对小说的兴趣逐渐被电影所取代。待在网吧,电影一看就是三五个小时成了常态。这种“牛饮”式的欣赏也让片源和书源一样最终陷入了枯竭,这同时也让我向看小说回归,开始了“从起点开始,以穿越为主”的阅读新时代。

不得不承认,在很大程度上,网络文化就是一种“快餐文化”。如果把网络小说比作吃食,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口感不错,但营养却是绝对没有。“修真者”打一拳就像一个原子弹爆炸,人一死基本上就“穿越”,情节雷同不说,想像也不着边际,让人头晕。因此,本人对网络小说的结论是,看一本两本尚可,多了就让人大倒胃口。当然,网络文化同时也是“草根文化”,“草根作家”里也不乏牛人,他们码出来的一些文字也算得上文笔流畅,结构精巧,气势不俗。尽管这些牛人的小说看起来还行,但其“营养价值”却也不高,所以,今天我在这里要推荐的不是网络小说。我要推荐的是小楼同学推荐给我的《历史深处的忧虑》

《历史深处的忧虑》是作者林达从一个中国人的视角对美国的政治体制(主要是“民主”制度)作出的介绍。小楼读过之后曾感言,他对林达的“景仰从心里散发到每一个毛孔”。我相信,这种敬佩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出自对美国政治体系设计之精巧和美国社会维护民众权益之坚决果敢的叹服。无论从文句还是从内容来看,《历史深处的忧虑》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美国社会的透亮窗口,也为我们了解我国社会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打开本博客左下角的“推荐阅读”栏目,迷蝶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电子版本。需要说明的是,该书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电子版本请勿用于牟利。



标签: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